
蚊子的「溢情」
最近除了關注疫情,疾管署也在上週(109.2.25)公布台灣今年首例境外移入的茲卡病毒感染病例。讓我們來認識一下茲卡病毒:
茲卡病毒、屈公病和登革熱都是藉由病媒蚊傳播的病毒,常見的病媒蚊是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。茲卡病毒除了病媒蚊叮咬之外,會經由人類的性行為或輸血傳播,甚至會經由母體胎盤垂直感染,造成胎兒小頭症等其他先天性缺陷。所以巴西在2015年茲卡病毒流行之後,先天性小頭症的嬰兒暴增,這些嬰兒產生神經方面問題。
除了胎兒小頭症,茲卡病毒常見症狀有:發燒,結膜炎,關節肌肉疼痛,紅疹。目前在台灣的案例主要都是境外移入,診斷需靠旅遊史,居住地、工作地(熱帶地區),臨床症狀及抽血檢驗等。
預防措施:
1. 穿著淺色長袖衣褲,身體裸露部位塗抹政府主管機關核可之防蚊藥劑(如DEET),睡覺時可確保紗門紗窗緊閉,掛蚊帳或捕蚊燈避免蚊子叮咬。
2. 清除住家戶內外之積水容器及孳生源(室內如盆栽、花盆水盤、地下室、儲水容器等,水生植物容器可養魚或加蓋細紗網。戶外如水溝、樹洞、排水槽,水管、水桶、廢輪胎等容器)。
3. 都會農園中,小容量容器,使用完畢即倒置,勿用於貯水,遮陽或擋雨之帆布架,每週檢查是否積水,並於雨後再次巡查。
4. 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,並主動告知醫師出國旅遊及活動史。
5. 若經醫師診斷疑似感染時,請遵照醫師指示服藥,並多休息及多喝水。
6. 孕婦建議暫緩前往茲卡病毒疫區,如從疫區回來1個月內勿捐血,延後至少6個月懷孕,病患均應採行安全性行為(例如使用保險套)至少六個月。
如有疑問,請洽專業醫師,並以疾管署公布資訊為標準。
口腔及牙齒牙周健康園地 https://osdrchen.org/